风口财经首席记者 王好
从普通食品到功能食品(健康食品),益生菌正在成为帮助食品饮料产业完成向上进化的“关键成分”。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提升,益生菌作为膳食补充剂、食品配料、食品添加剂、药品原料等,市场发展迅速,成为功能性食品中成长最快的品种之一。欧睿国际数据表明,当前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并且仍在以每年 11-12%的速度快速增长。产业端,不仅科拓生物、汤臣倍健等食品饮料细分赛道龙头投身其中,江中药业、同仁堂等药企大厂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益生菌品牌产品。不过另一方面,相关数据显示,在益生菌原料市场中,杜邦、科汉森等跨国企业菌种占据绝对主力,国产菌种的市场份额仍有待提高。
面对快速增长的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国内企业在上游原料制备生产方面如何寻求突破,企业与科研机构在优质菌种研发以及功能性食品转化方面应当如何加强 协同推进,风口财经记者对话元达生物创始人、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益生菌与后生元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彭传涛。
健康为王
益生菌千亿大市场倒逼产业升级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益生菌的定义是,摄入量足够时对机体产生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
在消费市场,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正在创造着肉眼可见的神奇增速。天猫医药健康榜单上,益生菌是热销、好评、回购等多个榜单的热门类目,热销榜前十的单品周销量数以千计,甚至过万。中国保健品协会数据显示,2018—2022年国内益生菌市场规模从647.7亿元增长至约1093.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4%,已成为千亿规模的大市场。
“随着益生菌制备、保藏等技术的完善,益生菌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从消费端的火爆倒推到产业端,在彭传涛看来,这是技术驱动下,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多元的必然。从酸奶、发酵乳等常见的益生菌饮品,到在坚果、烘焙食品、糖果等休闲食品中添加益生菌,再到益生菌软糖、益生菌压片、活菌胶囊、婴幼儿配方食品等膳食补充剂和特殊食品,民众对功能性原料越来越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食品饮料产业加速转型。
当益生菌的消费习惯得到验证,亟需更多更好的产品满足需求。彭传涛告诉记者,目前益生菌的许多有益功能已被科学实验证明,包括改善胃肠道功能、改善便秘和腹泻、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胆固醇、促进营养成分吸收、去除重金属、抑菌作用等。但市面上有五花八门的益生菌产品,消费者需要特别关注菌株、活菌数以及人体临床的功能评价。
“消费者在选购益生菌时不要迷信所谓专利,个别益生菌仅做了体外培养实验,也能声称拥有专利,但在消费者的实际应用中难堪大用。”他提醒,只有人体实验证实功效的菌株才是好菌株。
产业痛点
起步晚壁垒高,专利好菌株亟待“国产化”
在我国,食品饮料行业,典型的大市场、小企业,究其原因,技术门槛低、科研关注度不高等问题不容忽视,反观益生菌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一些明星专利菌株的“卡脖子”情况同样是行业必须克服的“生长痛”。
看似寻常的一株有益菌,背后实际上是生物科技实力的较量。事实上,目前我国市场上无论是添加益生菌的乳制品和饮料,还是冲剂、饮品和固体饮料等益生菌终端消费品大多数都使用了科汉森、杜邦等跨国公司的菌种。根据智研咨询相关调研数据,国内益生菌原料市场中,杜邦和科汉森合计市场占有率最高超过80%,国产菌种的市场份额仍有待提高。
同时,不同于西方的肠道微生物结构,中国人群肠道微生物是以考拉杆菌属为优势菌群的群落结构,且受遗传和饮食习惯影响。因此,引进的国外菌株并不一定适合中国人,中国人的肠道环境也不一定宜于国外引进菌株的定殖和功效发挥。
“益生菌原料的核心是菌种,一株优秀的菌株需要经过筛选、鉴定、体外试验、临床实验等一系列的科学验证,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同时需要成熟的益生菌制备以及产业化技术。”彭传涛坦言,在益生菌领域,国内起步较晚,同时由于益生菌研发对技术的要求高且前期投入大,许多企业基本不具备自主生产和研发能力,导致在明星菌株的研究积累、益生菌制备的精细化等方面与外企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能够真正产业化的好菌株少之又少。但幸运的是,我国的益生菌菌种研发,一直在追赶。例如,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张和平团队2002年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上自然发酵酸马奶的样品中分离筛选出干酪乳杆菌Zhang”(简称“干酪张”),是中国自有原创的益生菌菌株之一,也是我国第1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乳酸菌。
换道超车
突破关键技术,后生元助力食品饮料产业突围
如果说益生菌是推动食品饮料转型升级的细分赛道,那么后生元则是这条赛道上耀眼的“后起之秀”,被认为对于促进中国益生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根据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发布《益生菌制品乳酸菌类后生元》团体标准,后生元是指对宿主健康有益的遗传背景明确的灭活微生物或菌体成分,包括或不包括其代谢产物的制品。
“相比益生菌,后生元除具益生功效外,还具有独特优点。”彭传涛介绍,一方面,后生元更稳定,具有更长的保质期;另一方面,后生元安全性更高,对一些特殊人群如新生儿、敏感人群同样适应。此外,后生元具有更广泛的作用靶向性,不仅限于肠道,口腔、皮肤、泌尿生殖道或鼻咽等都可作为后生元的靶点,而且更易于被肠道吸收,提高利用率。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2月,由青岛元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农业大学和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联合完成的科研成果“高浓度复合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后生元)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顺利通过成果鉴定,经专家一致同意,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后生元领域,我们是有信心研发和产业化出国际一流的后生元原料的。”对于通过后生元实现产业“换道超车”,彭传涛的底气来自于对科研实力和创新平台的绝对自信。
“依托青岛农业大学和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等高校和创新平台,我们在后生元菌种精准筛选、靶点数据库建设、活性代谢物高效富集以及靶向功能性后生元精制工艺等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2021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毕业的他作为高层次人才被聘为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并成立元达生物,开始后生元系列产品研发及量产。据了解,作为“高浓度复合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后生元)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研发团队负责人,彭传涛已经专注益生菌及后生元领域研究近十年,他带领的团队也是国际上第一批从事后生元研发及产业化的团队。
“科研是企业的生命线,科研的深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作为一名年轻创业者,同时也是科研人才,今年36岁的彭传涛坦言,科学研究和产业化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所在的青岛城阳区是食品饮料产业集聚,特种食品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作为研发型企业,这些都成为了他们快速成长的丰厚土壤。
“我们的很多研究点子都是在跟本地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组织的交流活动中碰撞出来的。”据介绍,目前彭传涛和团队正在不断实现后生元原料产业化,比如抗过敏后生元Bilantera®、功能性生物防腐后生元PostbioYDFF®-3、缓解便秘PostbioP®-6、抗幽护胃后生元Postbiocare®、口腔抑菌后生元PostbioMT®等,可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保健医药、宠物饲料等领域。“在食品饮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这些后生元原料,可代替或者减少抗生素、药物、化学防腐剂等使用,在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助推区域产业不断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