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正云,男,1974年10月生,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现任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推广研究员。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基层农技推广,先后主持并参与旱作农业、设施农业、马铃薯原种扩繁、测土配方施肥、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中药材质量检测、中药材种子苗检测等工作,多年来,他把大量心血和汗水倾洒在中药材质量提升工作上,为加快陇西县乃至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22年,推荐申报第八届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
立足检验检测,试点完善追溯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检验检测设施设备,先后组织县农产品检测中心、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县中医药研究院实验室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CMA认证,尤其是主持完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的认定,为全县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一个科技服务支撑平台,填补了行业空白,推动中药材种业的发展,在服务药企(合作社)的同时,又率先在省内开展道地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试验,截止目前,初步建立起县、乡、村、生产经营主体“三层一级”的追溯模式,建设县级监管平台1个、乡镇监管平台17个、重点村监管平台10个、生产经营主体追溯试点55个,野外监控点5个,实现了中药材种植主体追溯的全覆盖,追溯品种涉及黄芪、党参、柴胡、黄芩、板蓝根等20多个品种,通过努力,初步实现了“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
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
立足品牌培育,提升优势品牌价值。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的地标产品认证、中国驰名商标认证和“陇西黄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创建,指导5家公司的5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申报的“陇西黄芪”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申报的“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通过2022中国品牌价值评价认定,入选农业农村部推荐产品100强,成为甘肃省入选6个产品中的2个,是全市首个地理标志入围产品。通过努力,“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中药材品牌体系,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和产业高质量的发展。
田间试验调查
立足品种改良,提升道地药材品质。针对全县地产中药材种植缺乏科学管理,农药、化肥滥施滥用,农户自繁自育,品种混乱、品质参差不齐、种质退化、地产中药材良种缺乏、标准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总结,首批遴选大宗地产中药材黄芪、党参、黄芩、柴胡等4个品种,采取“研究推广机构+企业(合作社)+种子经销企业”的运行模式,形成了稳定的中药材良种到户扩繁模式“三分田”工程(“户均育三分苗,来年种两亩药”),在全县地产中药材优势产区分品种建立地产中药材良种繁育田500亩,破解中药材种质退化现状,构建良种“育繁推”三级繁育体系,解决道地中药材良种生产“从无到有”的问题,从源头上全面提升陇西道地中药材品质,保护陇药金字招牌,促进中医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药材检测
立足种子质量,加快质量标准研究。没有中药材种子的标准化就不会有中药材的标准化,种子检验是保证种子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药材质量的关键,但由于中药材种质混杂、种子调拨混乱,标准化栽培用种质量难以保证,从而导致中药材质量和品质下降,生产上出现明显的年季差异、地域差异、农户差异,严重影响了大宗道地中药材种子的产量及质量。为了规范市场,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打造陇药品牌,从2017年开始组建团队开展《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检验规程及质量标准研究项目》《甘肃省中药材种子仓储技术标准》研究,建立种子质量判定标准,为种子质量的控制提供依据。已立项进行公文审核种子地方标准3项,正在立项审核的地方标准8项,正在进行前期实验总结和预研报告的撰写的地方标准8项。
中药药材试验观察记载
立足试验研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参与实施各类省市科技项目30多项。10多个项目获国家、省市奖励,其中:获国家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次,获国家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3次、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6篇,出版专著2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个,软件著作权登计2个。多年的努力,先后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三农服务科技金桥奖,全省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第二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先进个人,市级领军人才、市级科研领军人才、全市中医药产业十大科研带头人和县管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