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酒以当地的优质糯高粱为原料,小麦制成高温大曲,堆积糖化,二次投料,八次发酵,九次蒸馏,密封贮存,精心勾兑而成,具有茅台酒的风味。酱香习酒,越陈越香,品质随着贮存时间的增长,游离的酒精分子越来越少,对身体的刺激也越来越小,所以喝酒时感到不辣喉,醇和回甜。
据史料和出土文物考证,赤水河流域的酿酒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自秦汉以来,在黔北一带,赤水河沿岸,就有民间酿酒历史,当地的汉、彝、苗等民族嗜酒成风,盛行家酿坛坛酒、呷酒、醪糟酒之俗。凡有婚丧嫁娶、打猎扎山、岁令节庆等活动都离不开酒。
据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汉使唐蒙出使南越,特绕道古鳛部品尝蒟酱酒,并携归长安献与武帝,武帝饮后盛赞"甘美之"。这证实了早在汉朝以前,赤水河流域已盛产美酒。而史载蒟酱酒,据考证为赤水河中游一带生产的用水果加入粮食经发酵酿制的酒。从"夜郎旁小邑"出土的陶制酒器得到佐证。诗人陈熙晋曾有"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的诗句,就是对茅台、习酒酿酒历史的佐证。
据《贵州古代史》载,隋唐五代时期,贵州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当地居民除日常食用外,还有少量余粮用以酿酒。《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载:"东谢蛮婚姻之礼,以牛、酒为聘……宴聚则击铜鼓。"
宋代张能臣所撰的《名酒记》中亦有"风曲法酒"的记载。这些史料表明,古代贵州酿酒之风盛行。
元、明期间,具有一定规模的酿酒作坊就已经在茅台镇杨柳湾一带形成。从其工艺的历史发展来看,北宋年间赤水河沿岸出现了酿制酱香的优质大曲-"凤曲";明代时赤水河流域形成了"回沙工艺"的酿酒方法,这正是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形成和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
民国四年(1915年),茅台酒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后,对贵州、四川一带,尤其是仁怀、习水两县的酿酒业影响很大,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952年,习酒的先辈们在黄金坪建国营郎庙酒厂,生产酱香型白酒。
1966年,习酒试制成功浓香型白酒。
20世纪80、90年代,以习水大曲、习酒为主的产品行销大江南北,多次被评为行业和贵州名优白酒,成为地方纳税大户。
1998年,茅台兼并习酒,开启习酒新的历史篇章。